應科學技術處、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邀請,按照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學術交流月”系列活動安排,11月10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滕堂偉教授、曹賢忠教授、石慶玲博士來我校分別作學術報告。
滕堂偉作了題為《創新活動的空間密碼》的講座。滕堂偉教授對經濟地理方面研究具有獨到的見解,創造性地將創新與經濟地理結合在一起,闡述了創新的本質、知識的空間分布、創新重塑經濟地理等觀點,并對區位與空間關系、網絡結構與效應從四個維度作了系統的論述,提出了技術、組織、地域三位一體論,指出非交易型相互依賴關系等地方化資產在集聚、創新與專業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曹賢忠作了題為《創新網絡形成的鄰近性機制及交互作用研究》的報告,圍繞“企業創新網絡的影響因子和作用機理”對中國城市創新網絡特征和多維鄰近性機制作了較全面的線性梳理,對“全球與地方哪個空間尺度更有利于企業創新?”“不同緯度的鄰近性是如何影響創新主體開展合作交流的?”“為什么選擇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等內容作了深入的分析,對中國城市創新網絡特征和發達國家城市研究進行了對比,從地理、認知、制度鄰近等對城市創新結網及三者間的相互作用作了系統的論述。
石慶玲作了題為《排名效應、治理壓力與空氣污染治理—來自中國城市的證據》的報告,回顧了我國霧霾的嚴峻形勢,重點介紹了我國霧霾問題形成和治理的經濟學機制,并從空氣質量和經濟增長兩方面來衡量政府信息公開及政策實施對國家環境保護的影響,闡述了國家政策在環境保護和空氣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撰稿:王金相 審核:李開明